跳到主要內容
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,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,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功能
網頁導覽
:::
首頁
藏品查詢
分類瀏覽
English
首頁
> 藏品資訊
:::
製鹽器
編號
編 目 號
:
AT001125
主題
分類1
:
日用雜器
名稱
登錄名稱
:
製鹽器
中文 名稱
:
製鹽器
-數量-
單 位
:
個
數 量
:
1
所屬族社
所屬族群
:
阿美族
尺寸/度量
長
:
440
mm
寬
:
459
mm
高
:
150
mm
-備註-
備 註
:
阿美族
藏品描述
描述
:
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「阿美族製鹽器」(館藏編號 AT001125),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。為阿美族盛裝、搬運鹽巴使用之器具。
本件製鹽器以竹篾為主體材料。竹篾以斜紋編法製成畚箕型器具,利用竹篾的深淺色澤,編織自器具中心交叉的十字,並於口部左右編織三角紋。器具邊緣以籐條繫綁加固,下方兩側各綁有一圓柱木頭,作為把手之用。本件整體呈黃褐色。
本件製鹽器與漢族及平埔族使用之型制相似,功能多作為篩穀、掃除之用 [1],亦作搬運鹽巴之用。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中少數熟悉海水製鹽者,過去曾有紀錄說明阿美族人利用天然地勢曬鹽,於狩獵後再取鹽回家 [2],亦曾有文獻指出利用木槽曝鹽法 [3] 及陶鍋煮沸沉澱法 [4];過去阿美族人使用的調味料多為鹽、辣椒和薑等,利用水煮、蒸煮、石煮、燒烤等方式烹飪食物。阿美族亦利用鹽醃技法保存食物,有醃肉法 (nisashilan)、鹽漬 (kelo) 蔬菜 [4],亦常以新鮮蔬果沾鹽食用。日常飲食多以炊煮為主,無論米或栗,炊煮成熟飯與粥,過去作為大宗的番薯亦為炊煮後剝皮即食 [5],於烹飪食物時常加鹽調味。阿美族利用本件製鹽器裝盛、搬運鹽巴。
註釋或參考文獻:[1] 陳正之,1998,竹編工藝,台北縣:漢光文化。[2] 田哲益,2001,台灣的原住民 : 阿美族,臺北市:臺原。[3] 李昭賢,2008,原住民傳統飲食的延續與市場調適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阿美族為例,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,花蓮縣, 取自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u4sye9。[4] 李亦園等,1962,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,臺北市: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。[5] 許功名,1998,阿美族的物質文化 ─ 變遷與持續之研究,臺中市:自然科學博物館。
(章家祥於 2020-12-21 最新修訂。)
回上頁